※ 引述《"Sarajevo" bastet_dog@hotmail.com, 看板: Hardware》之銘言:
: 說虎濫太傷感情。但我也不願怪你,一方面明天就是小年
: 夜了;二來現在網路上待人無禮也是司空見慣,就算了。
: 從討論的角度,大家可以心平氣和認真的互相指教,這是
: 我的教育養成環境訓練我的 。如果你相信我是誠懇的在解
: 釋這件事,就算是質疑,就算是我說錯,我也昐望能得到
: 你一點好口氣。
: 言歸正傳,Intel從8086建立起CPU速度的對照藍本,這是在
: 下於20年前就學到的事情,坦白講早已不合時宜,當80386
若非你的老師是個白癡,就是你是個白癡。竟然連 MHz 這種單純的單位都
可以混淆成這種德行,你這二十年真的是活到狗身上去了。
: 初期,並沒有多少人對X86未來結構的改變抱有太大希望。
: 一直到EMM386和QEMM386革命性的出現為止;而CPU內部
: 結構當時也是同樣的狀況,早年我從Intel工程師的一本大
: 作,裡面附有4004一直到80486的CPU內部結構圖,可以很
: 清楚看到在486之前的進展和變化十分有限,286有12Mhz和
: 16Mhz的版本、386有20SX和40DX,應該還有其它的,但我
: 已不記得了…總之在頻率上進展有限,舊結構的胡同也一直
: 存在。像386有20SX和40DX,之間的差異,用的也是8088和
: 8086的舊概念。延續著這個習慣,Intel用8086的頻率作為速
: 度的假想單位,並非無跡可循。
: 您應該很清楚早期檢測CPU速度的軟體,裡面只有三個指數
: 不是嗎(最早更只有兩項)?一是CPU的工作時脈、二是FPU
: 的記算能力(或主機板上有沒有x87的FPU)、到後期CPU內
: 部結構漸漸大改,Mhz無法和計算效率等比增加,就有了第
: 三項:和8086基準之下,這顆CPU效益等同於Intel CPU的多少
: Mhz(指的是以8086的效率的倍數)。這些都是1994年之前的
: 檢測程式,我手上也有更早只能檢測8086、8088、 80286的小
: 程式,都只有延用Intel對效率定義的邏輯,做出相同簡單的功
: 能。
Dream_Reader 寫:看你們聊起上古時代的電腦, 我也來參一腳吧!
我玩過的cpu有8080, 8085, z80, 6502, 6800, 68000, z8, 8086/88, 80186/88, 80286, 80386, 80486, Pentium, PentiumII, ARM, 其中還有一些連名字都忘了.
Intel的cpu確實是在486時代才有大幅度的變革, 是一顆RISC架構的CISC指令的CPU. 而Speed程式是以IBM XT的執行速度為參考頻率, 所以若執行速度是XT的兩倍就是4.7Mhz x 2= 9.4Mhz, 依此類推. 這是因為不同的硬體系統設計是無法直接比較頻率的,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同樣是386系統, 當時康伯相同頻率的386/AT硬是比IBM同樣時脈的PS/2來得快, 所以康柏就稱勢坐大. 所以初期PC系統的測速程式就以IBM XT的執行速度為參考標準. 後來好像有改成用PC/AT作基準(不確定 )
記得我設計的第一片主機板用的是Elite 386晶片組, 現在的技嘉就是靠這一套晶片組崛起的, 華碩則是靠486起來的, 好遙遠的記憶喔! 我是在PentiumII時代就脫離了PC產業, 因為覺得太乏味了, 都是同一個架構沒啥變化. 從EDU-80看到現在的Pentium IV, 覺得都大同小異, 我覺得最大的改變是人機介面, 現在的電腦真的是好用多了, 尤其是現在的Game真的好玩多了.
RogerShih 寫:486 時代的變革在內部, 雖說是引用了 RISC 的一些技術, 不過也沒那麼誇張啊, 把 386 原本就已經 32 Bit 的設計變成 486 才有, 這不是胡鬧....
就我自己的角度而言, 386 本身就已經是具備極大變革的 CPU 了, CPU 的三種模式 real, protect, v86, 到現在就算是 italiam 也得模擬.
尤其是保護模式跟 v86 模式的存在, 沒有這兩種模式, 以 x86 真實模式先天不良的架構, EMM386 跟 QEMM386 再強也沒有用, 更何況以軟體角度而言, EMM386 跟 QEMM386 其實根本沒有完全發揮保護模式的主要功用, 一般 DOS 程式還是必須侷限在 64K 節區, 640 主記憶體, 1M 記憶體回繞的限制.
在架構上, 個人以為 386 才是 x86 變革最大的影響.
Dream_Reader 寫:對cpu硬體設計而言, 80486可以說是一大革新, 在80386末期RISC正是氣焰高漲如日中天的時代, 大家都認為CISC已經沒有明天了, 原因是時脈速度無法大幅的提昇, 那時Intel內部又成立了另一組人馬從事RISC cpu的研發, 以防萬一. (我只學過其中的80960), 後來80486就改採使用CISC指令集, 但是多一道解譯器在內部將之轉換成RISC微碼的方式, 將RISC與CISC之間的疆界模糊掉, 到了今天已經很難將RISC與CISC作一明確的區分, 就好像ARM明明就是32Bits的RISC但是卻又支援16bits指令集, 多花一兩個Clock就可以減少30~40%的記憶體空間, 這好像又少了點RISC的味道!
Dream_Reader 寫:EMM386其實是在Real Mode底下執行的, 在PC的架構下, 0~640K是記憶體空間, 640~1024K是擴充槽空間, 所以DOS就只設計應用到0~640K的空間, 同時IBM還推出一片記憶體擴充卡, 他是在640~1M間取一段空間(8K吧!)以2K為一個Page對應到卡上的記憶體, 作為記憶體擴充用, 這就是EMM386的前身.
Dream_Reader 寫:到了PC/AT的時代, 286的實址定址能力擴充到了16M, 隨機安裝的記憶體也擴充到1M, 這個時代發展出Shdow技術來使用1M之後的空間, 當然這是使用硬體對應的方式, 所以在程式上是看不出來的, 到了這裡就要提到1M的折返空間了, 這是8086的一個bug, 當定址超過1M時應該要折回0開始, 但是x86卻作成是折到1024-64K的位置(16個byte就算了), 這個空間在PC是Boot ROM的空間, 但在AT這個區域卻是空的, 所以EMM386就可以將部分的DOS移到這個空間來執行, 而其餘的1M以上的空間只能拿來當EMS或是RAM Disk.
Dream_Reader 寫:對MS而言真正用到保護模式應該是到了Windows時代才開始的吧! (Unix一直都是用保護模式), 80386的Real Mode定址空間可到4Gbyte, 而保護模式可以到TBbyte級(虛擬定址), 到了386之後對程式架構而言幾乎已經固定下來了, 486之後的都是cpu硬體上的提昇以及MMx指令集的加入, 然後就是clock競賽! 在此同時個人行動通訊開始崛起, 到了Pentium II的末期, 我看不到台灣PC產業的明天, 所以我就離開PC轉入行動通訊領域研發的研發工作, 在PC領域我就變成一個普通的消費者了 ! 所以現在買主機板也是跟一般人一樣買華碩或是微星, 其他的都不敢碰! cpu也只敢用Intel因為怕會有不相容的問題出現!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64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