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mmer 寫:老實說,我覺得降轉不降轉根本不是真正的問題
問題是那些為了商業發行所做的動態壓縮跟頻段壓縮的後製
如果能分成兩種
一種是一般版本
一種是動態特大的發燒版本(可能對普通播放器材產生傷害)
那麼這種企畫可能就會成為發燒界的一種革命
想想看大家為了 XRCD SACD 都願意花多一點的錢去買了
如果有這種版本的花十倍的價錢去買都可能願意
(想想發燒黑膠的拍賣天價)
古典音樂使用動態壓縮效果器或者 multi-band compressor 製作的比較少,
而流行音樂,我想適當的動態壓縮效果是必要的,尤其是鼓組。
使用動態壓縮效果器的目的有時候並不是只在壓縮動態而已,
而是為了要製作特殊的聲音效果,
這在要製造新音效的流行音樂上很頻繁使用,
只是我們聽到的時候沒注意到,不知道那個才是利用壓縮器做出來的效果。
所以使用動態壓縮不一定是為了只要壓縮動態,
有時候是有其他的目的和用途。
另外適當的動態壓縮,處理得很有藝術的話,
其實聽起來感覺會變好。
製作音樂的時候,不管使用哪一種效果器,
其目的都是為了欲表現某種製作人想要傳達的效果或想法,
所以不是使用效果器就不好,主要是要看運用效果器的人如何處理,
能不能將效果器的運用處理得有如藝術創作一樣
所以問題是在後製的人身上,而不是後製本身。
所以我們可以舉出使用動態效果器失敗而不使用壓縮的版本勝出的例子,
也可以舉出有適當動態壓縮效果反而聽起來比較優秀的例子。
所以儘管小弟曾在「發燒搖滾金屬錄音」那個討論串中批評過業界錯誤而瘋狂使用壓縮器的現象,
但是並不完全否定壓縮器的作用,而我們也不必聽到動態壓縮就視為洪水猛獸
另外業界在使用動態壓縮的時候,比較少想到是為怕普通器材在大動態的時候會受損而使用,
至少我認識的人都不是為了這個目的使用,
也沒有在 mixing & mastering 教科書上看過有這樣的教學,
所以我想這種說法只是坊間流傳的逸聞,可能有些特殊的錄音是這樣處理,
但不是實際作業時普遍的現象。
而降轉的 SRC,對於音質的破壞我自己則是有深刻的體驗和感受,
在業界早年有許多軟體或硬體,SRC 真的設計得有夠吐血,
譬如說最知名的 mastering 軟體 WaveLab 的早期版本,
或者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錄音使用甚至是標榜的硬體 Sadie, Pyramix 音樂工作站,
其 SRC 的品質真的慘不忍睹,一降轉之前所有的努力就去了了
我們在很多錄音上可以聽到的高頻銅鈸有如破銅爛鐵的悶響,
都是 SRC 惹的禍,我很少在 CD 上聽到跟現場一樣的豐富、乾淨的銅鈸殘響。
所以 96KHz 轉 44.1KHz 的影響真的比我們想像得大,
日本東芝有一個古典系列 HS-2088,之所以選用 88.2KHz 來錄音,
而不用 96KHz,就是因為 88.2KHz 轉成 CD 44.1KHz 是整數倍轉換,
音質的受損比 96KHz 轉 44.1 小。
而發燒廠 Chesky 唱片公司的錄音師 Chesky 採購新的錄音工作站後,
決定使用 176.4KHz 來錄音而非 192KHz,也是同樣的道理,
在 LINN 的下載網頁上我們也可以看到許多原始錄音的 master 是 88.2KHz。
所以理想的話,還是直接取得原始的錄音規格較好,
至於後製的破壞,那要祈禱後製工程師的美感訓練和藝術修養一流
除此之外我們無能為力做些什麼。
不過這種事情目前很不容易發生
因為業界還在更新載體(藍光光碟)跟播放器
那是一個非常大的商業共謀
況且下載頻寬也還不夠大,不夠普及
HD DVD 退出,BD 加速普及之後,我想用 BD 做載體的音樂規格可能很快就會出來,
至於網路上像 LINN 那樣高品質的音樂下載,
我上面沒說其實我內心裡是很悲觀的,實在不可能普及。
我覺得瓶頸倒不是網路頻寬,而是消費者的使用習慣,
真正追求發燒高音質的消費者我想還是會覺得買實體商品比等待下載輕鬆多了,
而一般消費者則不可能花大錢去買高音質的版本,MP3 等小容量低音質的下載才會是主要的趨勢。
而且直接釋出 studio 等級的原始錄音而不加任何版權保護,
像 LINN 提供的 FLAC 就可以任意複製,
WMA 的無損版本也沒有加上 DRM 鎖碼,
這麼大方的提供形式我想也不是所有唱片公司都會認同的,
所以這種高音質的下載服務,我覺得不太可能會是未來的消費大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