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榮 寫:我是覺得.. 20khz以上的是處理"泛音"的部分...
也就是在主載波上的小小的波形變化..
這個部分才是各個樂器音色主要的差別..
頻率響應越高.. 可以處理的泛音就越細微..
簡單的來說,鋼琴中央C左邊那個 La (A) 的頻率 = 440 Hz,當你敲下這個鍵之後,鋼琴發出來的聲音是一大堆正弦函數的組合,這些正弦函數的頻率由低到高是 440Hz、880Hz、1320Hz、...etc以此類推,最低頻是440Hz,也就是所謂的基頻,除此之外都叫作泛音,不同樂器同一個音高的音色不一樣指的就是這些泛音的強弱比例不一樣,但是,人耳能聽到的頻率最高就是在20000Hz左右,所以再上去的泛音就聽不到了,所以,有沒有這些高於20000Hz的泛音,其實沒有差,有差的音色其實是在880,1320Hz...這些低於20000Hz的部分。也就因為這樣,基於這些人類聽覺的研究,我們才得以把CD中所錄製下來的音樂(就看麥克風的頻率響應高到啥麼地步,不過,通常都是大於20000Hz的)當中高於20000Hz的部分用digital low pass filter給濾波濾掉,節省檔案的大小。這也就是所謂的"失真"distortion的由來,但是這是指聲音的組成跟原來的不一樣,並不代表我們人耳就聽得出來失真,疑?那為啥麼我們聽得出來mp3音質比較差呢?那是因為高次項的泛音的係數(傅利葉展開的係數)本來就愈來愈小,所以減不到啥麼檔案大小,所以連人耳聽得出來的20000Hz上下的地方也都一併給它處掉掉,而不是只處理高於20000Hz很多的地方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