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CES 2017前 - Chord Hugo 半年心得

所有形式耳機與耳機驅動器相關討論,耳機系統專區.

版主: aeolusyung, zhang230631, suzumiyaminami

寫在CES 2017前 - Chord Hugo 半年心得

文章kid1002 發表於 週三 1月 04, 2017 10:29 am

今年因為女朋友不太常在身邊,就比較少拍照了。閒著無聊就回來關注了聽音樂的器材,但是因為一方面要兼顧送東西、一方面還要給相機買鏡頭和膠卷,留給買聽音樂用的東西就比較少了。

今年第一次給自己買了一些以前口水的不得了的東西。比如2年前剛上市根本就買不起的AK240和K3003。後來為了嚐鮮也陸陸續續買了DX80、AK120II、AK320、WM1A這些播放器來試試看。耳機耳塞也換了一些。當然,是玩不回去以前的SR-009甚至SR-507的系統了,所以追求透明度什麼的我基本上已經放棄了。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款跟了我半年多的DAC/AMP一體機Chord Hugo。這個應該都被說爛了,所以就不多介紹Hugo的科技細節了,畢竟說真的我也不太懂。

圖檔

先說我覺得這東西的缺點吧。這半年聽下來它是我拿去耳機祭和店裡都會帶的東西,最近也越來越常帶著去學校了,AB對比了不少的臺式DAC以及耳放。我在家裡平常用Hugo聽的耳機是Beyerdynamic T5P 2nd Generation、Sennheiser HD600、Focal Elear、以及HiFiMAN Edition X V2,耳放則是Luxman P-200 (大多數時間不用了)。

首先,我覺得Hugo最明顯的缺點就是它對於瞬態和大動態比較溫吞水、有種擠不出來的感覺。比如說吧,有些耳機的低頻彈跳感和力度能夠勉強推出來(這裡的勉強是相對於很多台式耳放),但是霸氣很欠缺。如果有Mojo的人也知道,Chord的Hugo和Mojo這兩個產品的聲音在低頻的回放上是相當緊緻 (Hugo會比Mojo稍微圓潤些)、保守的。 Hugo雖然比Mojo在延伸上好多了,但是要大面積轟炸的感覺的話,還是會礙於瞬態跟大動態的回放能力比較欠缺,相比高級的DAC/AMP差距會非常明顯。不止這點,大動態各種聲部的低頻層次感沒有Denon或者Esoteric的CD機那樣波瀾壯闊,兩端的延伸缺陷也明顯。

還有一個很明顯的問題,就是我覺得Hugo沒有高級器材應有的透明度。我和幾個日本朋友曾經在電腦上嘗試了各種界面來交互聽,也試了HD USB與光釬口各種切換,但是一對比Esoteric K-03甚至是Luxman的DAC DA-06,Hugo都沒辦法給我們一種透明的聲音。

有相當一部分的玩家肯定會怪罪Hugo的USB口,而Hugo在USB部分沒有過濾、屏蔽掉干擾電流、容易對聲音產生污染這種事情也是事實,但是我認為這是當年Hugo剛出來的時候才比較容易察覺的缺陷。所以,在Astell&Kern把USB數碼輸出的功能下放給諸如AK70等機器、Sony給新一代Walkman增強晶振、多數玩家轉戰這些DAP的USB輸出之後,這樣低端等級的DAP當作數字轉盤的效果我和不少日本朋友都一致認為比電腦直插USB口好聽。現在越來越多用AK70捆綁Mojo的人也應該不是沒有原因的。

Rob Watts說他經過對比得出不同筆記本電腦接著Hugo聽起來都不一樣,進而得知如果Hugo上的FPGA鎖定了timing,問題應當不會出在jitter而是所謂的RF noise。根據John Franks和Rob Watts所說,當時做Hugo的時候沒有考慮在USB多下功夫,是因為手機出來的USB干擾並沒有電腦大。為了對電腦的RF noise對症下藥,他們也在Hugo TT上針對這點做了改進。詳情請見這個Interview: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0k_yMHCncY&

老實說,我聽起來的Hugo并不糊。這個價位能夠做出順滑的感覺已經很不容易了,但是聽起來它犧牲了極高頻的細節,而且聲音被磨平的感覺還是比較明顯。它要說“英國聲”也好,精緻雖精緻,但是也沒有較貴價器材的那種珠玉般的顆粒細節,相對較為平。我以前的Meridian 808.2雖然早就賣掉沒法與Hugo來AB,但是我那時候也從來沒有在那上面感覺過細節被吃了還是什麼。 Hugo則是一對比其他器材就明顯了許多。

圖檔

不過,被人罵的最多的好像不是Hugo的DAC,而是耳放部分。 DAC不要跟太貴的產品比,其實也挑不出很大的問題。強求透明度這種可以算了,至少Hugo還是比許多隨身播放器的聲音品質高很多。但是它耳放部分的控制力,說真的,不強,聲音也沒有特別寬鬆。尤其是驅動Grado耳機和Music Series Pro那種高頻暴走、狂野的情況很容易就听得出來,驅動D7000時低頻也不夠安定、高頻也較刻薄。有些耳機的聲音的某些頻段在沒驅動好容易出問題的情況在Hugo還是有(HD800、TH900、GS1000i etc.),雖然比其他“便攜”器材好了不少。

雖然說了這些缺點,整體來說我覺得Hugo還是一個很棒的東西,尤其現在的以二手價格來說,十分值得購買了。它的優點在於它能夠給出一個很高品質的聲底。本身的順滑感和樂感相比聲音粗糙的隨身器材,甚至是台式的便宜貨都多了許多安定的感覺。雖然Hugo不是絕對的中性,但是它至少平衡、聲音精緻,也沒有太誇張的音染,難能可貴地可以給出耐聽的聲音。

圖檔

還有,Hugo的耳放部分再被人噴不堪,還是能撐開各種沒推好就會聲音擁擠難聽的耳機。比如HD600、HD650、HD700 etc。這部分被很多人說是耳機口只是送的,但是我不這麼覺得。我覺得可以當作是一個基本上很多東西能推開的隨身Reference,隨身帶著去耳機店或者展覽會試聽產品很合適。難驅動的平板耳機 (HE-1000、LCD-3、HE-6 etc.)和Grado最好不要亂碰之外,基本上都不會出很難入耳的聲音 (我覺得推W5000的味道會有點奇怪就是了)。

如果不能接受Hugo耳機口的聲音的話,它還有雙RCA口可以接台式耳放聽,當一個優質的台式DAC (問題在於口有點窄,可能有些插頭插不進去)。

硬要以價論聲的話,10w日幣這個價位的一些DAC我不認為有聲音比Hugo是完全超越的。上看15w的話,我認為Luxman的DA-06聲音更精緻,細節還原和Hugo相比也不太有磨成平的的狀況。如果強烈要求大動態的話,不推薦Hugo,可能Denon的一些CD機聽起來會更爽快。其他的比如QB-9、Codex之流的東西素質都比Hugo來得高,而且聲音趨向也會更適合動態比較大的音樂。

最後要告訴各位,Hugo接電腦的話千萬要小心。電腦的USB口訊號非常噁心、有雜質,粗糙又不安定。除了噁心,我找不到別的形容詞了。所以常常會看到有人說這東西接了界面會提升很大並不是沒有原因的,我認為不是因為Hugo爛,是電腦的USB口音質在沒經過過濾的情況下實在是噁心透頂。

還有啊,也不要盲目覺得這東西一定無敵,推推小耳塞還不一定有隨身播放器“好聽”。這個不好形容,就算在家裡聽耳塞我還是寧願拿WM1A和Supermini出來聽。

圖檔

CES 2017馬上就要到了。Chord也在Headfi等地開始宣傳了。唉,做個Mojo已經跑出來很多人罵說Chord越做越low,連Hugo的耳放部分都被人打成什麼都不如了。最近Chord的老闆John Franks自己都出來說損Mojo和Hugo耳放的人越來越多,最後還用質疑來暗示可能會出耳放。希望Chord能夠重整旗鼓啊。
耳機: Stax SR-507/Stax SR-207/HD800/Edition8 Limited - Stax SR-009(SOLD)/Grado PS1000(SOLD)/HE-6(SOLD)
耳塞: JH16Pro/Future Sonics M5
音訊: Esoteric K-03/Esoteric G-03X - Meridian 808.2(SOLD)/Gryphon Scorpio(SOLD)/North Star DAC32(SOLD)
喇叭: KEF LS50
頭像
kid1002
SR60
SR60
 
文章: 104
註冊時間: 週日 1月 22, 2012 3:04 pm

Re: 寫在CES 2017前 - Chord Hugo 半年心得

文章BunnyBump 發表於 週三 1月 04, 2017 3:38 pm

來做一點簡單的猜測和連結

動態其實是指低頻的動態,在低頻量比較少的狀況下,就聽不出層次感,樂曲氣勢大的時候通常低頻也比較多,
我自己是覺得配低頻多一點耳機就不會有這樣的感覺啦。


透明度有沒有可能就是所謂極高頻的細節 ? 現代DAC常用Sigma delta,會產生很多高頻的諧波失真,Rob Watts有說過好的聲音應該是滑順的,
顆粒感是因為有了高頻雜訊。這些高頻諧波有沒有可能就是細節的來源 ?


至於耳放的控制力有什麼詳細的定義嗎 ?
從你提到的耳罩式耳機,可能本來就是突出高頻,而Hugo的低頻又少了點,就會顯得很刻薄擁擠。
HD600、HD650、HD700可能也因為是低頻的量比較充足,才會有比較好的表現。
個人認為拿來推LCD-3也不會有額外的問題。


Hugo的輸出阻抗很低,小耳塞阻抗低變化大就會有匹配上的問題。
最後由 BunnyBump 於 週三 1月 04, 2017 6:03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BunnyBump
SR40
SR40
 
文章: 43
註冊時間: 週三 6月 24, 2015 6:17 pm

Re: 寫在CES 2017前 - Chord Hugo 半年心得

文章kid1002 發表於 週三 1月 04, 2017 3:50 pm

BunnyBump 寫:來做一點簡單的猜測和連結

動態其實是指低頻的動態,在低頻量比較少的狀況下,就聽不出層次感,樂曲氣勢大的時候通常低頻也比較多,
我自己是覺得配低頻多一點耳機就不會有這樣的感覺啦。


透明度有沒有可能就是所謂及高頻的細節 ? 現代DAC常用Sigma delta,會產生很多高頻的諧波失真,Rob Watts有說過好的聲音應該是滑順的,
顆粒感是因為有了高頻雜訊。這些高頻諧波有沒有可能就是細節的來源 ?


至於耳放的控制力有什麼詳細的定義嗎 ?
從你提到的耳罩式耳機,可能本來就是突出高頻,而Hugo的低頻又少了點,就會顯得很刻薄擁擠。
HD600、HD650、HD700可能也因為是低頻的量比較充足,才會有比較好的表現。
個人認為拿來推LCD-3也不會有額外的問題。


Hugo的輸出阻抗很低,小耳塞阻抗低變化大就會有匹配上的問題。


Hi. 我覺得自己聽的耳機低頻算偏多的,尤其是Elear和HD600、甚至是以前我的隨身耳塞JH16Pro,耳朵應該對低頻還算敏感。就算量不大,底盤還是滿穩的。Hugo的低頻量感我覺得倒是還好,但是聲音可能會比較柔。相比之下,HiFiMAN的訊源不算硬氣,不過對比Hugo也會顯得更有力氣。針對這點,HiFiMAN的邊仿在有人詢問他Edition X的搭配的時候也有提過Hugo較柔的這個聲音特性。不只是高端的HM-901S,就連最入門的Supermini我也覺得驅動Edition X V2的時候相比Hugo更能推出有厚度的低頻。

Rob Watts曾經說過透明度是靠Analog部分的硬件足夠簡單才能出來的、Chord也為Hugo的透明度而感到驕傲。或許只是因為我對比的對象是更高級別的產品才沒有感覺出來吧。相對20萬日幣之內的DAP和一些DAC我倒是也覺得Hugo算這點做得很棒的了。至於透明度的解釋,每個人可能定義都不同,Watts對透明度的見解如下:http://www.head-fi.org/t/702787/chord-hugo/1830 (post #1836)

我指的控制力的意思是針對一些耳機聽起來相對在其他耳放下不夠耐聽、會變得很張揚的感覺,而搭配其他大部分耳機的時候Hugo則不會有這種聲音。我不太懂硬件和數據,所以具體是哪個環節導致我覺得控制力差我可能沒法說的特別明白,只能提供個人的聽感。我覺得一個極端就是GS2000,在Luxman P-1u甚至是P-200上聽起來聲音都更有教養,而在Hugo上則感覺毫不收斂。另一個例子我在上面也有提到,就是D7000,同樣在Luxman或者馬蘭士的AMP1/DAC1上也聽起來不會那麼刻薄。

LCD-3... 我沒聽過Hugo下的這個耳機,我也不喜歡猜測。但是我看過耳機店有人拿Hugo聽HE1000聽得不亦樂乎。人各有志吧,哈哈。
耳機: Stax SR-507/Stax SR-207/HD800/Edition8 Limited - Stax SR-009(SOLD)/Grado PS1000(SOLD)/HE-6(SOLD)
耳塞: JH16Pro/Future Sonics M5
音訊: Esoteric K-03/Esoteric G-03X - Meridian 808.2(SOLD)/Gryphon Scorpio(SOLD)/North Star DAC32(SOLD)
喇叭: KEF LS50
頭像
kid1002
SR60
SR60
 
文章: 104
註冊時間: 週日 1月 22, 2012 3:04 pm

Re: 寫在CES 2017前 - Chord Hugo 半年心得

文章audioworker 發表於 週四 1月 05, 2017 3:10 pm

kid1002 寫:Hi. 我覺得自己聽的耳機低頻算偏多的,尤其是Elear和HD600、甚至是以前我的隨身耳塞JH16Pro,耳朵應該對低頻還算敏感。就算量不大,底盤還是滿穩的。Hugo的低頻量感我覺得倒是還好,但是聲音可能會比較柔。相比之下,HiFiMAN的訊源不算硬氣,不過對比Hugo也會顯得更有力氣。針對這點,HiFiMAN的邊仿在有人詢問他Edition X的搭配的時候也有提過Hugo較柔的這個聲音特性。不只是高端的HM-901S,就連最入門的Supermini我也覺得驅動Edition X V2的時候相比Hugo更能推出有厚度的低頻。

Rob Watts曾經說過透明度是靠Analog部分的硬件足夠簡單才能出來的、Chord也為Hugo的透明度而感到驕傲。或許只是因為我對比的對象是更高級別的產品才沒有感覺出來吧。相對20萬日幣之內的DAP和一些DAC我倒是也覺得Hugo算這點做得很棒的了。至於透明度的解釋,每個人可能定義都不同,Watts對透明度的見解如下:http://www.head-fi.org/t/702787/chord-hugo/1830 (post #1836)

我指的控制力的意思是針對一些耳機聽起來相對在其他耳放下不夠耐聽、會變得很張揚的感覺,而搭配其他大部分耳機的時候Hugo則不會有這種聲音。我不太懂硬件和數據,所以具體是哪個環節導致我覺得控制力差我可能沒法說的特別明白,只能提供個人的聽感。我覺得一個極端就是GS2000,在Luxman P-1u甚至是P-200上聽起來聲音都更有教養,而在Hugo上則感覺毫不收斂。另一個例子我在上面也有提到,就是D7000,同樣在Luxman或者馬蘭士的AMP1/DAC1上也聽起來不會那麼刻薄。

LCD-3... 我沒聽過Hugo下的這個耳機,我也不喜歡猜測。但是我看過耳機店有人拿Hugo聽HE1000聽得不亦樂乎。人各有志吧,哈哈。


這裡稍微提供一些"控制力"的想法,如我猜得不錯,應該是這種感覺:某些音樂下,覺得耳機不夠大聲,但開大聲之後,又覺得很吵...

以前從事相關研發的時候,有和人討論到這個現象,基本上我們初步的看法是:
1. 這問題其實主要是在單體(耳機)設計上,而非擴大機(畢竟擴大機是盲目的)。但透過地擴大機組合,可以修正這個單體的缺陷(為何要講組合,因為這問題不是買功率大,或是貴的就能解決...問題點還是在單體上)
2. 會發生這問題,主要的交互因素有單體、音樂類別、以及人的聽感
3. 理想的發聲單體大家基本都知道: 要完全堅固不變型(要收要放控制自如)、要輕量好驅動、要面積大....但是這些條件是互斥的,所以實際產品都是在各種妥協中,朝向完美的境界逼近。
4. 以Edition X而言(或是HE1000,對我而言,這兩個是同一個型態極為相似的產品,差異不大,硬要說兩者天差地遠的建議按上一頁離開),我推測他要的就是好驅動&大面積....但他犧牲的"完美",就是堅固性(收放能力),但這樣的犧牲,反而帶來一種很特殊的"陰柔"聽感,因為我相信當要Edition X用力發聲的時候,他推出去沒問題,但要馬上停下來,卻不可能做到。
5. 講完單體,再說音樂類型和人類的聽感。當人類注意的音樂(或說錄音師錄的音樂),非常和諧或是單一的時候,你用Edition X這耳機來聽,你就會覺得好有包圍感,好放鬆好柔軟....但如果音樂類型比較像是不同"效果"組合而成(例如有人聲、有雷聲、有鼓聲、有金屬樂器敲擊聲....但這不是指交響樂,因為人聽交響樂的時候,那聲音組合基本上都很和諧單一)這時候Edition X的妥協,可能就會帶來極大的副作用。因為單體一下要應付用力、一下要高頻(當然,這兩個組合本來就是單體的天限),那種容易餘震與停不下來的設計,馬上就發出一種特殊的組合聲音,讓人覺得好吵好煩(聲音該出來有出來,但不知怎麼都沒有層次的混一起之類的)。開小聲一點可以解決問題,但又覺得雷聲或是鼓聲沒力量.....

這雖然是很無趣的技術討論,且音響是很主觀的東西,但我還是認為調音本身,第一考量還是先找單體或喇叭,其次才是擴大機的匹配。在我經驗中,Chord Hugo雖然不算頂級的耳放,但不認為有哪個耳機接上Hugo之後發出惡聲,是Hugo擴大機的明顯缺點(就RD而言,問題點恐怕要先檢查耳機是否設計稍微偏門一點...)

另外,我也和樓主一樣,重視中低頻...在這個非主流領域裡面,我真的要替講幾句網路上大家最愛說的迷思:
1. 凡是低頻強的耳機,幾乎都被冠上銜接不好的說法....根本不通,你在音樂廳裡面,大鼓敲下去的聲音,你到底要哪個樂器銜接? 反倒是很多主流產品,低頻孱弱,才是銜接不好(根本沒低頻可以接)
2. 凡是低頻強的耳機,都被說低頻溢出,蓋過中高頻....這有一些可能,但要看當時中高頻聲音是否真的被消滅了還是說那是錄音師刻意為之(要你注意這個"節奏")。設計不好的單體,可能選擇中低頻而犧牲高頻(此時就會被罵翻),但同樣選擇中高頻而犧牲低頻,就常被讚譽"好透明"、"好解析"、、、但重要的是要去辨別到底是你的注意力被低頻抓走,還是你真的聽不到中高頻? 有很多設計良好卻被這樣罵的耳機,實在可惜了....(例如: Z7/Z1R/Dharma D1000/...)
3. 一個耳機或喇叭的好壞,中低頻的表現其實影響人們聽感更強過高頻(可以去實驗看看當只撥放2KHz以上的聲音,你會覺得昂貴喇叭和便宜喇叭差距很小),這也是劉漢盛器材選購四原則(第一、選暗不選亮。第二、選厚不選薄。第三、選大不選小。第四、要氣勢或要精細)前兩個的背後道理
audioworker
SR60
SR60
 
文章: 71
註冊時間: 週四 4月 17, 2014 1:28 am

Re: 寫在CES 2017前 - Chord Hugo 半年心得

文章kid1002 發表於 週四 1月 05, 2017 4:58 pm

audioworker 寫:
kid1002 寫:Hi. 我覺得自己聽的耳機低頻算偏多的,尤其是Elear和HD600、甚至是以前我的隨身耳塞JH16Pro,耳朵應該對低頻還算敏感。就算量不大,底盤還是滿穩的。Hugo的低頻量感我覺得倒是還好,但是聲音可能會比較柔。相比之下,HiFiMAN的訊源不算硬氣,不過對比Hugo也會顯得更有力氣。針對這點,HiFiMAN的邊仿在有人詢問他Edition X的搭配的時候也有提過Hugo較柔的這個聲音特性。不只是高端的HM-901S,就連最入門的Supermini我也覺得驅動Edition X V2的時候相比Hugo更能推出有厚度的低頻。

Rob Watts曾經說過透明度是靠Analog部分的硬件足夠簡單才能出來的、Chord也為Hugo的透明度而感到驕傲。或許只是因為我對比的對象是更高級別的產品才沒有感覺出來吧。相對20萬日幣之內的DAP和一些DAC我倒是也覺得Hugo算這點做得很棒的了。至於透明度的解釋,每個人可能定義都不同,Watts對透明度的見解如下:http://www.head-fi.org/t/702787/chord-hugo/1830 (post #1836)

我指的控制力的意思是針對一些耳機聽起來相對在其他耳放下不夠耐聽、會變得很張揚的感覺,而搭配其他大部分耳機的時候Hugo則不會有這種聲音。我不太懂硬件和數據,所以具體是哪個環節導致我覺得控制力差我可能沒法說的特別明白,只能提供個人的聽感。我覺得一個極端就是GS2000,在Luxman P-1u甚至是P-200上聽起來聲音都更有教養,而在Hugo上則感覺毫不收斂。另一個例子我在上面也有提到,就是D7000,同樣在Luxman或者馬蘭士的AMP1/DAC1上也聽起來不會那麼刻薄。

LCD-3... 我沒聽過Hugo下的這個耳機,我也不喜歡猜測。但是我看過耳機店有人拿Hugo聽HE1000聽得不亦樂乎。人各有志吧,哈哈。


這裡稍微提供一些"控制力"的想法,如我猜得不錯,應該是這種感覺:某些音樂下,覺得耳機不夠大聲,但開大聲之後,又覺得很吵...

以前從事相關研發的時候,有和人討論到這個現象,基本上我們初步的看法是:
1. 這問題其實主要是在單體(耳機)設計上,而非擴大機(畢竟擴大機是盲目的)。但透過地擴大機組合,可以修正這個單體的缺陷(為何要講組合,因為這問題不是買功率大,或是貴的就能解決...問題點還是在單體上)
2. 會發生這問題,主要的交互因素有單體、音樂類別、以及人的聽感
3. 理想的發聲單體大家基本都知道: 要完全堅固不變型(要收要放控制自如)、要輕量好驅動、要面積大....但是這些條件是互斥的,所以實際產品都是在各種妥協中,朝向完美的境界逼近。
4. 以Edition X而言(或是HE1000,對我而言,這兩個是同一個型態極為相似的產品,差異不大,硬要說兩者天差地遠的建議按上一頁離開),我推測他要的就是好驅動&大面積....但他犧牲的"完美",就是堅固性(收放能力),但這樣的犧牲,反而帶來一種很特殊的"陰柔"聽感,因為我相信當要Edition X用力發聲的時候,他推出去沒問題,但要馬上停下來,卻不可能做到。
5. 講完單體,再說音樂類型和人類的聽感。當人類注意的音樂(或說錄音師錄的音樂),非常和諧或是單一的時候,你用Edition X這耳機來聽,你就會覺得好有包圍感,好放鬆好柔軟....但如果音樂類型比較像是不同"效果"組合而成(例如有人聲、有雷聲、有鼓聲、有金屬樂器敲擊聲....但這不是指交響樂,因為人聽交響樂的時候,那聲音組合基本上都很和諧單一)這時候Edition X的妥協,可能就會帶來極大的副作用。因為單體一下要應付用力、一下要高頻(當然,這兩個組合本來就是單體的天限),那種容易餘震與停不下來的設計,馬上就發出一種特殊的組合聲音,讓人覺得好吵好煩(聲音該出來有出來,但不知怎麼都沒有層次的混一起之類的)。開小聲一點可以解決問題,但又覺得雷聲或是鼓聲沒力量.....

這雖然是很無趣的技術討論,且音響是很主觀的東西,但我還是認為調音本身,第一考量還是先找單體或喇叭,其次才是擴大機的匹配。在我經驗中,Chord Hugo雖然不算頂級的耳放,但不認為有哪個耳機接上Hugo之後發出惡聲,是Hugo擴大機的明顯缺點(就RD而言,問題點恐怕要先檢查耳機是否設計稍微偏門一點...)

另外,我也和樓主一樣,重視中低頻...在這個非主流領域裡面,我真的要替講幾句網路上大家最愛說的迷思:
1. 凡是低頻強的耳機,幾乎都被冠上銜接不好的說法....根本不通,你在音樂廳裡面,大鼓敲下去的聲音,你到底要哪個樂器銜接? 反倒是很多主流產品,低頻孱弱,才是銜接不好(根本沒低頻可以接)
2. 凡是低頻強的耳機,都被說低頻溢出,蓋過中高頻....這有一些可能,但要看當時中高頻聲音是否真的被消滅了還是說那是錄音師刻意為之(要你注意這個"節奏")。設計不好的單體,可能選擇中低頻而犧牲高頻(此時就會被罵翻),但同樣選擇中高頻而犧牲低頻,就常被讚譽"好透明"、"好解析"、、、但重要的是要去辨別到底是你的注意力被低頻抓走,還是你真的聽不到中高頻? 有很多設計良好卻被這樣罵的耳機,實在可惜了....(例如: Z7/Z1R/Dharma D1000/...)
3. 一個耳機或喇叭的好壞,中低頻的表現其實影響人們聽感更強過高頻(可以去實驗看看當只撥放2KHz以上的聲音,你會覺得昂貴喇叭和便宜喇叭差距很小),這也是劉漢盛器材選購四原則(第一、選暗不選亮。第二、選厚不選薄。第三、選大不選小。第四、要氣勢或要精細)前兩個的背後道理


說的很有意思啊。我跟你對Edition X的聽感是差不多的,甚至在HE1000我也有發現類似的感覺(不過HE1000僅限各種短時間試聽的聽感了)。這個耳機聽起來確實很寬鬆、有種特別的自然感(說陰柔真的不為過),這也是我很喜歡它的理由。但是我一直覺得Edition X的在應對交響樂的時候雖然不會站不住腳、也不算發軟趴趴,但是在結像部分就顯得力不從心、有的時候連定位都會分辨不清楚了。HE1000則是讓我覺得會把特定頻段的結像巨大化(特別是中高域的鋼琴)來帶過這一點。這樣好聽不好聽就看個人了吧,我是很喜歡HE1000聽鋼琴協奏曲的感覺。

我也不是說Hugo有搭配耳機會出現惡聲的情況,反而我文中有提到說它很適合當一個Reference DAC/AMP,因為至少都能夠知道一個耳機在不出特別難聽聲音的情況下大概的聲音走向。

至於低頻... 我其實覺得對於低頻的回放大家或許各有所好吧。就算低頻真的有絕對中性的還原方式,我也不認為這就是大家一定得喜歡的感覺。我不知道這和你說的東西相符不相符?因為其實我看不太懂你寫的 :(
耳機: Stax SR-507/Stax SR-207/HD800/Edition8 Limited - Stax SR-009(SOLD)/Grado PS1000(SOLD)/HE-6(SOLD)
耳塞: JH16Pro/Future Sonics M5
音訊: Esoteric K-03/Esoteric G-03X - Meridian 808.2(SOLD)/Gryphon Scorpio(SOLD)/North Star DAC32(SOLD)
喇叭: KEF LS50
頭像
kid1002
SR60
SR60
 
文章: 104
註冊時間: 週日 1月 22, 2012 3:04 pm


回到 新耳機系統討論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Bing [Bot], Google [Bot], Majestic-12 [Bot] 和 123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