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邦前奏曲的有趣解釋

音樂、古典音樂、電影等,各種形式的音樂軟體討論。

版主: devilhades

蕭邦前奏曲的有趣解釋

文章TMNEXT 發表於 週六 9月 15, 2007 10:04 pm

最近讀到一篇關於19世紀演奏風格的文章,裡面提到19世紀的指揮家、
鋼琴家、作曲家、以及傑出的音樂思想家 Hans von Bülow,
他為蕭邦的 24 首前奏曲個別下了標題,並且替每一首都撰寫了一個完整的故事來解釋,
而且這些解釋還得到 Wilhelm von Lenz 和李斯特的學生 Kalergis 的讚賞,
認為這些註解「無比準確的反應作曲家的感情和用心」。
文章中說按照這些無可挑剔的權威說法,e小調前奏曲描繪的是:
蕭邦的肺病的一次發作。在左手的部分,可以聽到他沈重的呼吸,
右手的部分是發自胸部痛苦的聲音。第12小節,蕭邦翻過身去,企圖抒解痛苦,
豈知壓痛頓時加劇。密接和應處,他痛得呻吟,脈搏加快一倍,人瀕臨死亡的邊緣。
後來,他的呼吸漸趨平靜(這些和弦必須是呼吸而不是彈出來的)。
他的心跳越來越慢,越來越模糊,到停留在降B的那個和弦處,心跳突然停止一剎那。
每個二分音符必須按四個八分音符打拍子,使這些拍子雖然聽不出來,但仍能感受到。
最後一個和弦代表他睡著了。


升c小調 No. 10:
燈蛾在房間裡飛————看哪!它突然躲了起來(延留的升G),
只見翅膀微微抽搐。一會兒,它又飛了起來,又停在暗處————翅膀在扇動(左手的顫音)。
這樣反覆幾次,最後一次,正當翅膀重新開始顫動,房間的主人一下擊中這可憐的蟲子。
它抽搐一下‥‥‥‥死去。


文章中說讀完這段文字所花的時間幾乎跟彈這首樂曲一樣長。
Bülow 筆下最令人難忘的的註解——雖然24篇註解篇篇都是傑作——當屬E大調的 No. 9,
可謂超現實主義:
這裡蕭邦深信自己已經失去表達的能力。他決心看看自己的腦子是否還能產生樂思,
便用槌子敲頭(這裡的十六分和三十二分音符應該嚴格按照拍子,表示槌子連擊兩下)。
在第三和第四小節,能聽到徐緩的血流(左手的顫音)。
他找不到靈感,感到絕望(第五小節);他又拿槌子敲頭,更加用力
(漸強的過程中三十二分音符連用兩次)。到降A調才重新找到力量。
他終於得到平靜,尋找原來的調,滿意地結束。


可憐的蕭邦,搥到都頭破血流了(請原諒我讀到這裡時竟然放聲大笑 :P
やヘネベメ失よ夢メ見サ 泣わスゎヘ起わペ アソ恐怖ゎ解ベネエろ?
頭像
TMNEXT
SR40
SR40
 
文章: 15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17, 2002 3:35 am
來自: ,,

文章J@ck 發表於 週六 9月 15, 2007 11:06 pm

請教這篇文章的名子是什麼? 是收錄在哪本書裡? 或是網路上可以找到?
謝謝.
頭像
J@ck
SR40
SR40
 
文章: 17
註冊時間: 週日 3月 28, 2004 2:27 pm

文章TMNEXT 發表於 週日 9月 16, 2007 12:27 am

J@ck 寫:請教這篇文章的名子是什麼? 是收錄在哪本書裡? 或是網路上可以找到?
謝謝.

這是 Harold C. Schonberg 寫的 The Great Pianists: From Mozart to the Present 當中的其中一章,
在談論蕭邦、李斯特之前,先大略介紹一下19世紀的音樂風氣。
當然這段文字是很辛辣的反諷,
作者對於當時習慣為音樂強加上標題與內容解釋的審美觀很不認同,
不過讀起來很有趣。
對於學鋼琴的人來說,作者挖掘了一些作曲者的書信和當時報章的記載,
以及同時代的音樂家的評論等第一手資料,來還原作曲者的對於自身作品詮釋的方向,
甚至他們本身的彈奏方法和技巧,對於瞭解樂曲和作曲家以及不同時代的演出風格差異,
有很大的幫助。
對於一般音樂欣賞者來說,裡面有許多八卦,也是蠻好看的一本書 :P
不過這本書寫成的年代很早,對於二十世紀重要的大鋼琴家很少著墨,
我覺得可以配合彭聖錦教授寫的雙木林出版的「鋼琴演奏與風格」一起看,
這本書等於是以前古典音樂雜誌上連載的文章總整理,
和「彈鋼琴的藝術」這本書不同的是比較著重在鋼琴家的生平與風格介紹,
而較少給學生看的演奏細節的教學,很適合所有人來閱讀,兩本一起搭配,
可以連貫 J.S.Bach 到二十世紀的重要大鋼琴家和鋼琴學派 :)

中文版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 ... 0010059049
英文版
http://www.amazon.com/Great-Pianists-Mo ... 0671638378
やヘネベメ失よ夢メ見サ 泣わスゎヘ起わペ アソ恐怖ゎ解ベネエろ?
頭像
TMNEXT
SR40
SR40
 
文章: 15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17, 2002 3:35 am
來自: ,,

文章TMNEXT 發表於 週一 9月 17, 2007 5:09 pm

學鋼琴的人看這本,應該可以得到許多啟發,書中整理了許\多可靠的資料,
讓我們可以拼湊出莫札特、貝多芬他們彈奏自己的樂曲時,處理的方式和演奏的風格,
包括觸鍵、指法、手臂的姿勢、運音和分句、以及使用踏瓣的觀點等等,非常珍貴的資料。
例如書中提到蕭邦使用的自由速度,有這麼一段軼事:
1842 年蕭邦正在為 Wilhelm von Lenz 上課,歌劇作家 Giacomo Meyerbeer 走了進來。
正在彈那首小的「C大調馬祖卡」(Op.33/3),Wilhelm von Lenz 敘述當時的情景:
Meyerbeer 自己坐下;蕭邦讓我繼續彈下去。
「那是 2/4 拍子,」Meyerbeer 說。
蕭邦叫我重彈一遍,用鉛筆在琴上大聲地打拍子作為回答;眼光閃亮。
「2/4,」Meyerbeer 靜靜地重複說。
我只有一次看見蕭邦生氣;就是在這個時候!
蒼白的臉頰泛起淡淡的紅暈,他看上去十分英俊。
「是 3/4 拍,」他大聲嚷嚷,而他說話從來都是輕聲輕氣的。
「我把它放在歌劇裡做芭蕾舞,」——此處的歌劇指的是「非洲女郎」(L'Africaine),
當時尚未公開——「到時候讓你看看。」
「是 3/4 拍,」蕭邦幾乎尖叫起來,自己彈這首曲子。反覆彈了幾遍,還跺腳打拍子——他氣得發瘋!
可是沒有用,Meyerbeer 堅持說是 2/4 拍。兩人不歡而散。


von Lenz 說的這段小故事聽起來是真實的,
還有可靠的鋼琴家、指揮家 Charles Hallé 為證,Hallé 同蕭邦的友情長達 13 年:
他的演奏的一大特點是處理節奏的完全自由,然而是那麼的自然,我多年來居然沒有發覺。
大約在 1845 或者 1846 年,我有一次大膽地對他說,
他的馬祖卡舞曲(那些美麗的瑰寶)在他自己彈來,
大多數像是 4/4 拍,不像 3/4 拍,
因為他在小節的第一拍上停留太長。
他竭力否認,最後我請他彈,而我出聲地每小節打四拍,不多不少正好。
接著,他大笑,
解釋說這種民族舞蹈的民族性就是這麼怪。
更精彩的是聽 4/4 拍子時,得到的印象卻是 3/4 拍的節奏。
當然並非每一首都這樣,但是有許多馬祖卡是這樣的。
後來我知道不該提這樣的意見;他對待我特別友善,才沒有生氣,
不像有一次 Meyerbeer 說了同樣的一句話,也許口氣太傲慢了一些,
導致一場嚴重的爭吵,而且蕭邦從此不原諒他。


很有趣吧 :D

另外關於李斯特的視奏能力,也有很精彩的描寫:
毫無疑問,李斯特是兩個最了不起的視奏家之一,十九世紀的音樂家都可以為他那神奇的視奏能力作證。
譬如說和李斯特格格不入的孟德爾頌 :P
一次,孟德爾頌給李斯特看他寫的「g小調鋼琴協奏曲」的手稿,
孟德爾頌說筆跡很潦草,幾乎看不清楚,李斯特卻一路看一路彈了下來,
「盡善盡美,比任何人的正式演奏還好。」
孟德爾頌把這個故事講給 Ferdinand Hiller 聽,Hiller 毫不驚奇。
「他早就知道,李斯特彈大多數作品都是第一次彈得最好,因為他有事可做;
第二次彈時,總要根據自己的意願添加些什麼。」:D

葛利格講李斯特視奏他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的故事已是眾所皆知,
但對於葛利格的另外一次經驗,人們不太熟悉。
那是 1868 年葛利格第一次見李斯特,帶去了一首小提琴奏鳴曲。葛利格的鋼琴也彈得很不錯。
(葛利格寫到)你必須記住:首先,他從來沒有見過、也沒有聽過這首奏鳴曲。
其次,這首奏鳴曲有小提琴聲部,一會兒高、一會兒低,獨立於鋼琴聲部。
李斯特是怎麼做的?他一股腦兒彈了下來,包括小提琴和鋼琴的一切細節。
不僅如此,他彈得更豐滿、更遼闊。小提琴端端正正坐落在鋼琴聲部的中間。
他名副其實地一下子撲在整架鋼琴上,一字不漏,彈得真神!
有氣派、美、豐氣、獨到的悟性。我記得我高興得大笑,像孩子一樣。


李斯特彈樂團譜也一樣精彩。1876 年,一個名叫 Boise 的美國作曲家在威瑪拜訪他時,
帶去一份樂團總譜。李斯特叫他自己彈。Boise 談起這件事時,相當有趣:
我真想好好露一手給那位大師聽,忽然覺得,我的鋼琴才能實在太渺小了;
從來還沒有過這樣的事。我還覺得我那部無辜的作品會因為有缺點而得不到他的重視。
他顯然注意到我的憂慮,立刻寬慰我說:「恐怕還是我自己來彈吧,可以更好了解細節。」
說著就坐下,看看配器的佈局,一頁頁翻到底,追蹤一個個主題和過程,
閃光燈一般把底片印在了他的腦子裡。他便在鋼琴上彈奏樂團總譜,
彈得這麼融會貫通,實在驚人,我以前沒有、此後再也沒有聽到過。
試彈過樂團總譜的人都知道,十個手指怎麼也彈不下所有的細節,
非得從無數的聲部中摘取重要的因素,理順發展的線條。
李斯特卻一應俱全。沒有一個對位或配器的特點逃脫他的注意,
他邊彈還邊發表意見,絲毫不打斷演奏。


這些關於視奏的軼事裡面,除了有趣,也給了我們一個人物對於音樂處理的側寫,
文章中說:
Hiller 說李斯特視奏作品時總是第一次最好,這句話說得很有意思,而且很對。
鋼琴上的事對於李斯特來說太簡單了,再彈第二遍就覺得無聊,除非給樂曲添加些什麼。
他從來不肯按照譜上所記的彈奏,不動一下音樂,即使在乖乖地為白遼士彈「Hammerclavier」時,也是如此。
他和姚阿幸一起合作奏鳴曲,但只有在演奏新曲子時,這位德國小提琴家才感到興奮,
因為這時李斯特老老實實照譜子彈 :P
如果是第二或第三次演奏,李斯特就會把簡單的經過句改成八度或三度,或者把簡單的顫音改成六度 :mad:

當然如果李斯特生活在現代這樣彈,準會叫現在的音樂家和評論家口吐白沫 :D
やヘネベメ失よ夢メ見サ 泣わスゎヘ起わペ アソ恐怖ゎ解ベネエろ?
頭像
TMNEXT
SR40
SR40
 
文章: 15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17, 2002 3:35 am
來自: ,,

文章sbjones2 發表於 週四 9月 27, 2007 3:56 am

好文分享 ,真棒 !
看得很過癮! :clap: :clap:
sbjones2
SR40
SR40
 
文章: 0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3, 2004 6:09 am


回到 新音樂、影音討論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54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