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就一定好聽?以心理物理學的角度探討。*新增後續研究一篇
發表於 : 週三 5月 12, 2004 7:12 pm
這學期由於教授的要求,所以我與我的同學做了一個心理物理學的實驗。
以下是此實驗內容的摘要,不懂實驗法的朋友可以考慮跳著看。
實驗材料:
Sony MD隨身聽一台
真空管擴大機一台(自製LC-1)
A、B耳機各一個;A耳機為Alessendro M1,B耳機為Grado RS-1
眼罩兩個
AQ RCA轉3.5mm轉接頭
AQ Viper 訊號線
受試者:
東吳大學心理系大學部學生16人
實驗方法:
本實驗以受試者內設計,隨機分配到A、B兩組,A、B兩組人數相同,每次實驗由A、B組各一人同時進行實驗。
在受試者進入實驗室以前,由兩位實驗助手在實驗室外先為受試者戴上眼罩,並由助手將受試者指引到實驗的位子上。待受試者準備好後,主試者告知受試者實驗開始後不得發出任何聲音,亦不得說話。每用一個耳機聽完一首歌後,主試者會要求受試者以手來評分,其評分標準為受試者主觀認為用這個耳機來聽這首歌的好聽程度,若認為越好聽則分數越高,最高為10分,最低為0分。且音樂只放一次,要求受試者注意聆聽。
A組受試者先聽A耳機,B組受試者先聽B耳機,實驗過程共聽三首歌,分別為交響樂(主要樂器為管樂器與鼓)42秒、小提琴獨奏32秒與流行音樂53秒,且為了平衡每個種類的音樂播放順序不同所造成的影響,故再將音樂播放順序依拉丁矩陣排列,每兩人一組之受試者所聽的音樂之順序皆不同,例如第一組聽的順序為交響曲、小提琴、流行,第二組則為交響曲、流行、小提琴,第三組為小提琴、交響曲、流行…以此類推,輪到第七組時則再以交響曲、小提琴、流行之順序施測。而每一首歌皆以兩個耳機各聽一次並評分,每聽完一種音樂,要換下一種音樂之間,都播放雜音以避免短期記憶的干擾。所以每個受試者皆接受6種處遇。實驗中音量維持固定,每聽完一段音樂評分完畢後即交換耳機。
分析方法:
以配對T檢定,檢視A耳機與B耳機在不同音樂類型所得到的主觀評分是否有達到顯著性差異。
結論摘要
結果非常令人感到意外,統計分析後M1與RS-1不但沒有達到顯著性差異,而且就平均分數來說M1在每一項成績中還都高於RS-1!
小小心得
當然這個實驗還是有缺點,第一、由於時間限制,實驗人數不夠多;第二、受試者都是一般學生,沒用過任何高價音響器材(也就是大家口中的木耳);第三、訊源可能不夠高檔(雖然我已經用EWX24/96的光纖來錄音了),可能導致RS-1表現跟M1差不多...等等。
其實要挑缺點,還有很多可以挑,但是我把這次的實驗結果發表於此的用意,是想試著回答類似「一個只是想聽好聽的音樂者,是否一定需要買高價品?」或「理論值弄得很漂亮是否就一定好聽?」之類的問題。
由這次的實驗結果推論,或許可以說「對於不是玩家的愛樂者,高價的器材是無意義的,因為感覺不出來其中差異。」
感想還沒說完...但還有其他報告要做...所以今天就到此為止,有空的話還會有下文,沒空就永遠沒下文
也歡迎大家依照各自的專業來討論。
PS:特別感謝JesseChen借我M1,還有verlinden不好意思,我忘記我原本跟你約好要借SR125,但我忙到忘了...抱歉
後續研究
上次的研究結果十分出乎眾人意料之外,經過討論我與我的幾位組員都同意繼續這次的研究。
上次的結果主要論點大概有二:
其一、RS-1的口味不符合一般人的口味,導致剓-1與M1並沒有在得分上有顯著差異,反而M1在平均上較RS-1高。
其二、器材搭配可能不佳,導致RS-1與M1之程度拉近。
但是我總覺得僅這兩個因素並無法說服我,所以這次的實驗就把目標放在最大的兩個心理因素上。我們假設價格的高低與專家的評鑑會影響消費者對於聲音表現的主觀評價。
實驗程序與上次幾乎一樣,只不過這次我們不矇眼睛,並在實驗開始之前告訴受試者有關RS-1與M1在台灣的售價與一些有關RS-1的評鑑。
經過統計分析後,得到的結果與我們假設的一樣。這次RS-1大獲全勝,在各種音樂種類的評分上皆達到顯著性差異,且RS-1在各種音樂的評分上的得分平均皆高於M1。
然而這次與上次實驗的受試者都是一樣的一群沒有接觸過高價音響設備的普通大學生,但結果卻完全相反,這表示什麼?
也就是說這次他們覺得RS-1好聽,並不是因為RS-1真的比較好聽,而是因為他們知道了RS-1的來頭不小,使得RS-1「變」好聽了。
同樣是後續實驗,但是另一分析結果 。
以受是者對RS-1與M1之主觀外觀評價與對聲音主觀評價做相關的交叉分析,結果顯示外觀的主觀評價與聲音的主觀評價並沒有達到顯著性的相關 。也就是說主觀外觀評價與主觀聲音評價並沒有顯著的相互影響之關係 。但是這並不表示個耳機只有外表不同,但裡面結構相同,所得的主觀聲音評價不同,依據這個結果,只能推論到「兩個耳機只有外表不同,但裡面結構相同,所得的主觀聲音評價差異可能不明顯」。
今天一樣忙,心得到此為此...
這次還是要特別感謝 JesseChen,原本此實驗只想做一次,沒想到會再繼續做,讓 JesseChen又跑了一趟,這次真的是這學期最後一次實驗了
以下是此實驗內容的摘要,不懂實驗法的朋友可以考慮跳著看。
實驗材料:
Sony MD隨身聽一台
真空管擴大機一台(自製LC-1)
A、B耳機各一個;A耳機為Alessendro M1,B耳機為Grado RS-1
眼罩兩個
AQ RCA轉3.5mm轉接頭
AQ Viper 訊號線
受試者:
東吳大學心理系大學部學生16人
實驗方法:
本實驗以受試者內設計,隨機分配到A、B兩組,A、B兩組人數相同,每次實驗由A、B組各一人同時進行實驗。
在受試者進入實驗室以前,由兩位實驗助手在實驗室外先為受試者戴上眼罩,並由助手將受試者指引到實驗的位子上。待受試者準備好後,主試者告知受試者實驗開始後不得發出任何聲音,亦不得說話。每用一個耳機聽完一首歌後,主試者會要求受試者以手來評分,其評分標準為受試者主觀認為用這個耳機來聽這首歌的好聽程度,若認為越好聽則分數越高,最高為10分,最低為0分。且音樂只放一次,要求受試者注意聆聽。
A組受試者先聽A耳機,B組受試者先聽B耳機,實驗過程共聽三首歌,分別為交響樂(主要樂器為管樂器與鼓)42秒、小提琴獨奏32秒與流行音樂53秒,且為了平衡每個種類的音樂播放順序不同所造成的影響,故再將音樂播放順序依拉丁矩陣排列,每兩人一組之受試者所聽的音樂之順序皆不同,例如第一組聽的順序為交響曲、小提琴、流行,第二組則為交響曲、流行、小提琴,第三組為小提琴、交響曲、流行…以此類推,輪到第七組時則再以交響曲、小提琴、流行之順序施測。而每一首歌皆以兩個耳機各聽一次並評分,每聽完一種音樂,要換下一種音樂之間,都播放雜音以避免短期記憶的干擾。所以每個受試者皆接受6種處遇。實驗中音量維持固定,每聽完一段音樂評分完畢後即交換耳機。
分析方法:
以配對T檢定,檢視A耳機與B耳機在不同音樂類型所得到的主觀評分是否有達到顯著性差異。
結論摘要
結果非常令人感到意外,統計分析後M1與RS-1不但沒有達到顯著性差異,而且就平均分數來說M1在每一項成績中還都高於RS-1!
小小心得
當然這個實驗還是有缺點,第一、由於時間限制,實驗人數不夠多;第二、受試者都是一般學生,沒用過任何高價音響器材(也就是大家口中的木耳);第三、訊源可能不夠高檔(雖然我已經用EWX24/96的光纖來錄音了),可能導致RS-1表現跟M1差不多...等等。
其實要挑缺點,還有很多可以挑,但是我把這次的實驗結果發表於此的用意,是想試著回答類似「一個只是想聽好聽的音樂者,是否一定需要買高價品?」或「理論值弄得很漂亮是否就一定好聽?」之類的問題。
由這次的實驗結果推論,或許可以說「對於不是玩家的愛樂者,高價的器材是無意義的,因為感覺不出來其中差異。」
感想還沒說完...但還有其他報告要做...所以今天就到此為止,有空的話還會有下文,沒空就永遠沒下文
也歡迎大家依照各自的專業來討論。
PS:特別感謝JesseChen借我M1,還有verlinden不好意思,我忘記我原本跟你約好要借SR125,但我忙到忘了...抱歉
後續研究
上次的研究結果十分出乎眾人意料之外,經過討論我與我的幾位組員都同意繼續這次的研究。
上次的結果主要論點大概有二:
其一、RS-1的口味不符合一般人的口味,導致剓-1與M1並沒有在得分上有顯著差異,反而M1在平均上較RS-1高。
其二、器材搭配可能不佳,導致RS-1與M1之程度拉近。
但是我總覺得僅這兩個因素並無法說服我,所以這次的實驗就把目標放在最大的兩個心理因素上。我們假設價格的高低與專家的評鑑會影響消費者對於聲音表現的主觀評價。
實驗程序與上次幾乎一樣,只不過這次我們不矇眼睛,並在實驗開始之前告訴受試者有關RS-1與M1在台灣的售價與一些有關RS-1的評鑑。
經過統計分析後,得到的結果與我們假設的一樣。這次RS-1大獲全勝,在各種音樂種類的評分上皆達到顯著性差異,且RS-1在各種音樂的評分上的得分平均皆高於M1。
然而這次與上次實驗的受試者都是一樣的一群沒有接觸過高價音響設備的普通大學生,但結果卻完全相反,這表示什麼?
也就是說這次他們覺得RS-1好聽,並不是因為RS-1真的比較好聽,而是因為他們知道了RS-1的來頭不小,使得RS-1「變」好聽了。
同樣是後續實驗,但是另一分析結果 。
以受是者對RS-1與M1之主觀外觀評價與對聲音主觀評價做相關的交叉分析,結果顯示外觀的主觀評價與聲音的主觀評價並沒有達到顯著性的相關 。也就是說主觀外觀評價與主觀聲音評價並沒有顯著的相互影響之關係 。但是這並不表示個耳機只有外表不同,但裡面結構相同,所得的主觀聲音評價不同,依據這個結果,只能推論到「兩個耳機只有外表不同,但裡面結構相同,所得的主觀聲音評價差異可能不明顯」。
今天一樣忙,心得到此為此...
這次還是要特別感謝 JesseChen,原本此實驗只想做一次,沒想到會再繼續做,讓 JesseChen又跑了一趟,這次真的是這學期最後一次實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