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guma 寫:其實材質有沒有差異? 可能有也可能沒有,嚴謹點說,要說材質完全沒有影響要有幾個前提.
1. 播放系統能完全規避掉轉盤部分的jitter,或是採用類電腦訊源,將CD資料完美的rip進硬碟,如此可規避掉材質的影響,除非該片CD的情況真的太糟糕了.
2. 不考慮CD材質對壓製過程時,data精確性的影響,或是假設壓製過程很優異,壓製出的CD和壓製母片data上完全一致.
也就是說,CD材質在即時讀取時會影響播放效果(一般用jitter來解釋),
處理了jitter問題或是不採用即時播放之後,還要考慮CD本身數位資料的問題.雖然材質本身對於壓製時資料的精確性的影響確實不算主因,壓製工程本身的品質影響大多了,但依然存在影響.只是,那些標榜捨麼金片 水晶片 XX片,大多是在類比性質上有影響也是事實就是.因此若是不採用即時播放,或是播放設備高檔到能把轉盤的jitter問題處理的非常好,那這些ooXX片,確實就只是噱頭,只是...這畢竟不算是主流的播放環境.
不過後製/re-master這些動昨由於會直接動到壓製母片的data部分,
因此比起上述捨麼類比性質,壓製時的資料精確性這些鬼話(笑),我想影響是直接得多了,至少你把原版片燒錄出來,隨便聽聽可能感覺還好,但要是你直接把16/44.1降轉成8/22....我想就算是手機鈴聲都應該聽得出來吧XD.
你說的沒錯,重新後製對於聲音的影響,是比碟片本身的壓片製作要來得直接多了。
壓片差異通常造成細部的變化,如泛音的光澤或水分的缺乏,或者情感轉折的平面化,
等等我們稱之為質感的劣化。
但是重新後製 re-mastering 對聲音的改變是完全不同的風格,
從音場、定位、形體、音域平衡的安排等等所有一切聲音的表現形式,
都會產生從根本上截然不同的改變,所以他的影響力遠比壓片製程要來得直接得太多了。
壓片製程頂多只是同一個表演的質感的差異,雖然質感不同,但是仍然是同一個演出,
重新後製則是可以變成完全不同的音樂表現理念,從根本上變成另一個全新的音樂演出,
可以帶給人完全不同的音樂理解。
所以還是那句老話
關注於音樂深層表現或創作意義的聽眾,應該會對後製造成的影響力,
有更大的興趣去探索和比較研究
而談到高檔設備能將轉盤的 jitter 問題處理得非常好,可惜不是主流的播放環境,
其實現在 pro audio 業界的機器所採用的 SDIF-3, MADI 等連接介面,
或者從以前就廣泛使用的 word clock BNC 接頭來同步帶動機器,
轉盤的 jitter 在業界從很早就已經不是問題,我認識的一些師傅甚至根本不知道會有這種問題
而一般消費市場仍在使用的 AES3/SPDIF,以前 AES 做過測試,
只要採用轉盤和 DAC 分離的架構,在盲測的統計數字上,
便看不出人有分辨不同碟片差異的能力。
也就是說只有當 CD 轉盤跟 DAC 做在同一個機器裡,吃同一個電源,
碟片壓制品質的差異才會產生讓我們可分辨的結果,
只要轉盤跟 DAC 一分離,碟片本身的 jitter 就可以說是幾乎跟 DAC 絕緣了,
不會對 DAC 產生任何影響,這時 DAC 受到的影響並非來自碟片,
而是轉盤的數位輸出電路和傳輸線的傳輸式 jitter。
這是 AES 作的盲測實驗的結果,找的人也分成兩組,
一組是信誓旦旦可以分辨不同碟片音質差異的金耳朵發燒友,
一組是所謂的專家錄音工程師。
當然有太多的盲測結果都是令人沮喪的,不過我也不認為這個實驗就代表我們聽不出碟片的差異,
至少在轉盤與 DAC 一體的測試中,統計數字的分佈具有可分辨效力,
其中一位錄音工程師更是表現了神準的分辨能力,可見確實有人可以作得到。
(但是這位神人也無法分辨當轉盤和 DAC 分離的情況)
不過這個實驗也帶來好消息,那就是如果你用分離式的轉盤和 DAC 架構,
最少碟片的差異可以放到最後面來考慮,只要關注於音軌的資料內容相同就可以了。
甚至如果你用 word clock,那你可以少花很多時間心力去收尋老版的壓片 CD,
把金錢花在其他更多更有意義的音樂內容上。
我們有時候很容易陷入一些迷思,譬如說認為某版壓片一定比較優秀,
但是其實未必。我看過音響展展示 MBL 的捕蚊燈,音響老闆是拿 KODAK 金片的燒錄片來放測試的
近年來火紅的 LPCD,以前奇貨可居號稱直刻的限量天價片,赫然也是被瞧不起的燒錄片,
只是加上一些廣告噱頭包裝,就變成超越工廠壓片的頂級精品。
而真正第一流的 That's for Audio Master CD-R,加上優良的燒錄機器和電源環境,
燒出來的碟片 jitter 可以比原版片還低,不過 jitter 低就真的會比較好聽嗎?
我覺得只要看到是燒錄片,就一定比較難聽吧
--
至於大花版 OIBP 轉錄,或其他技術轉錄,評價不一。
......老實說,以工程的觀點,
你在業界標準的錄音室內放,用理性的分析,大部分,只要不是因為年代久遠母帶劣化的關係,
大部分的新轉錄,其實以現代的觀點來說,聲音的「質」都是有進步的。
以前版上音樂區做過很多次投票,事實證明,在沒有預設立場的情況下,
大多數的人都比較喜歡新版的聲音。
一個公司花了那麼多錢弄了新設備,一位工程師花了那麼多時間作新修正,
如果他不是覺得有比原來進步才推出新成品,那他是在作什麼東西呢?
除非他的藝術美感或工程技藝比以前的製作人來得拙劣許多,否則新版即使不能超越舊版,
也不應該會遠遠的新不如舊吧?
那為什麼會評價不一?
我也不知道
我有一位朋友認為某張老德版比轉錄的新版好,他說老德版的聲音比較溫潤有感情,
新版的聲音顯得乾澀沒有韻味,我說那是你的系統的表現風格的問題,
在錄音室內用現代的機器聽起來全然不是這麼一回事,
也就是說,製作時的錄音師聽到的完全不是你聽到的那種聲音。
而且你沒發現老版的音場完全偏向左聲道,大提琴跑到中間去跟小提琴擠在一起嗎?
你只覺得聲音溫潤好聽,卻全然沒注意到整個音樂的聲部層次結構展現,
原始作曲家欲表達的音響設計完全有問題嗎?
所以這就是我說的,我們人的聽感往往只能專注在某一部份上,
比如說女聲就只注意女聲的婉轉嬌媚,而其他的部分呢,
通通沒聽到
因為關注的焦點有侷限,自然不能對整體做出一個客觀而全面的正確評價,
所以這樣的觀點只能說是個人自己的喜好問題,
而不能說是現代的錄音師爛,耳朵壞去,聲音越作越回去
所以新版一定不如舊版?可能有些轉錄得很差的是,但是不一定全部都是如此,
因此我想我們在看任何網站對錄音評鑑的報導時,可以做為參考,但是記得心裡還是要打上好幾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