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JamesT 發表於 週三 5月 01, 2002 7:41 pm
我再把小音量時遭遇的困難點整理一次, 第一, 人耳響度的非線性增益問題; 第二, 動態範圍與 threshold 問題。
由人耳的響度曲線 ( 請利用文章搜尋找圖, 那個圖是許多人的平均值 ), 我們發現最大的問題在於低頻的非線性增益很明顯, 當音響系統的音量以線性減小時, 人耳會感覺低頻減小的速度很快, 若要直接對此症下藥, 則只好使用響度控制補償, 至於響度控制電路會不會使音質劣化則是後續問題。
另外一個問題是動態, 在小音量時, 會有兩個因素限制, 首先是環境的噪音水平, 一般我們生活起居的環境背景音量可能就有三十分貝以上, 假設音量限制在峰值七十分貝以下, 那麼理論可用動態只有四十分貝, 雖說人腦對於具有 pattern 的聲音具有極強的分析能力, 在 noise floor 附近的音樂有可能被檢知出來, 但是在小音量的條件下, 確實增加了細節感知的困難度, 而細節音色的判定就更難了; 第二個因素是人耳對聲音的可感臨界值 ( threshold ) 一般而言是固定的, 音量愈小, 直接反應出愈多的 low level 訊號進入低於 threshold 的範圍, 也就無法感知。要對動態範圍做補償, 只好使用動態壓縮, 使 low level 訊號的衰減量較 high level 訊號來得小, 讓小音量播放時一樣有豐富的聲音。
動態壓縮在現在絕大多數的錄音中都已經使用, 尤其是流行樂, 因為多數人的音響根本沒有播放大動態的實力, 若不在製作唱片時使用動態壓縮, 那只會造成曲高和寡的局面, 多數音響都無法得到好聽的結果。動態壓縮較少的, 多半是古典樂、爵士樂的錄音, 或者是發燒片, 這些唱片確實在一般音響播放時常不能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 然而即便是這些唱片, 或多或少也都有使用 Compressor, 除非該唱片是未經後製作的直錄唱片或者後製作者故意不使用 Compressor ( 機會不大 ), 簡單來講, 有許多樂器其 attack 音的 level 極大, 若不使用 Compressor, 為了配合 attack 音不破表, 那麼唱片的可用動態會嚴重受限。
另外, 現場演唱會, 必定要使用 Compressor, 但此時 Compressor 的目的並不是要提高 low level 的細節, 反而是要壓住 high level 的訊號, 以免器材過荷 ( 現場的表演是無法事先完全掌握訊號情況的 )。